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汉学吧
您的位置:汉学吧 > 孟子·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

孟子·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

2023-04-30 00:44 阅读答案

孟子·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

孟子·告子下原文及翻译

孟子·告子下原文:

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
翻译:

孟子说:“君子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而又保持差异;小人之间能够一致表示而又缺乏和谐。”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。 首先,君子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而又保持差异。这里的“和谐相处”是指他们在交往中能够彼此尊重、理解、包容、协作、共事;而“保持差异”是指他们在思想上有所不同:一方面他们能够尊重对方的思想差异;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通过对话、交流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。因此,君子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有序、有效的交流过程。 其次,小人之间能够一致表示而又缺乏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(精选7篇)

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,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,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,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。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(精选7篇)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 篇1

白圭曰:“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。”

孟子曰:“子过矣。禹之治水,水之道也,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。今吾子以邻国为壑。水逆行谓之洚水。洚水者,洪水也。仁人之所恶也。吾子过矣。”

(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)

注①丹之治水:白圭,名丹,字圭,战国时水利专家,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。②壑:本义为沟壑,这里扩大指受水处。

1.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?(2分)

2.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。(3分)

参考答案

1.白圭治水筑堤塞穴,让水流入邻国;大禹治水顺应水性,让水流入四海。(2分。每点1分,意思接近也可给分。如只回答“以四海为壑”“以邻国为壑”的,总给1分)

2.①民本思想。(1分,答“以人为本”“以百姓利益为本”也可给分)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,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,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,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,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,损人利己的做法。(2分,分配给两个点,正面和反面。如果是只答出“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,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,”是从正面讲的,给1分) (共3分)

注释

①丹之治水:白圭治水的方法,据《韩非子·喻老篇》记载,主要在于筑堤塞穴,所以孟子要指责他“以邻国为壑”。②壑(he):本义为沟壑, 这里扩大指受水处。③洚(jiang):大水泛滥。

参考译文

白圭说:“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。”孟子说:“你错了。大禹治理水患,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,所以使水流注于四海。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。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--洚水就是洪水——是仁慈的人厌恶的。你错了。”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 篇2

甲文:
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过然后能改,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(选自《孟子.告子下》)

乙文:

吴既赦越,越王勾践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曰:女忘会稽之耻邪?身自耕作,夫人自织;食不加肉,衣不重采,折节下贤人,厚遇宾客;振贫吊死,与百姓同其劳。终灭吴。(选自《史记》)

24、用/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。(1分)

舜发于畎亩之中

25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。(2分)

①曾益其所不能()

②人恒过然后能改()

③吴既赦越()

④与百姓同其劳()

26.翻译下列句子。(2分)

女忘会稽之耻邪?

翻译:

27.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,是为了说明的道理,文中的中心论点是。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

来概括其主要内容。(3分)

28.品读甲乙两文,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?(2分)

答案

24、舜/发于/畎亩之中(1分)

25、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。(2分)

① 通增,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

26、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? (2分)

27、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(意近即可) (1分)

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 (1分)

卧薪尝胆(1分)

28.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,言之有理,符合题意即可(2分)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 篇3

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过然后能改,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

(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)

乙时先主屯新野。徐庶见先主,先主器之,谓先主曰:“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,将军岂愿见之乎?”先主曰:“君与俱来。”庶曰:“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将军宜枉驾顾之。”

由是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因屏人曰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,而智术浅短,遂用猖獗,至于今日。然志犹未已,君谓计将安出?”

(选自陈寿《隆中对》)

1.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。(4分)

(1)行拂乱其所为( 违背 ) (2)人恒过然后能改( 常常 )

2.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。(4分)

(1)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(1)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,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,以不断增长才干。

(2)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

(2)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,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。

3.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“汉室倾颓”的混乱局面,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,最恰当的两句是:“________,________”。(2分)

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(者)(1句1分,2分)

4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?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?(2分)

类比论证或对比论证(1分) 求贤若渴,延揽人才,复兴汉室,礼贤下士,善听谏言,谦虚(答出一个即可,1分)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 篇4

阅读与欣赏

[甲文]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过然后能改,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 (选自《孟子.告子下》)

[乙文]吴既赦越,越王勾践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曰:“女忘会稽之耻邪?”身自耕作,夫人自织;食不加肉,表不重采,折节下贤人,厚遇宾客;振贫吊死,与百姓同其劳。终灭吴。 (选自《史记》)

1.用“/”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。

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.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。

①曾益其所不能( )

②人恒过然后能改( )

③吴既赦越( )

④与百姓同其劳( )

3.翻译下列句子。

女忘会稽之耻邪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4.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,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,文中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容。

5.品读甲乙两文,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参考答案:

1.舜/发于/畎亩之中。

2.①通“增”,增加;

②犯错误;

③赦免;

④劳动

3.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吗?

4.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。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卧薪尝胆

5.“略”。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 篇5

阅读下面文段,回答问题。(4小题,16分)
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过然后能改,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

小题1下列各组划线词中,意义相同的一组是( ) (3分)

A.国恒亡国险而民附 B.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C.生于忧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D.曾益其所不能惧其不已也

小题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`分析,有误的一项是( ) (3分)

A.本文从个人说起,得出“困境出人才”的观点后,转到治国上,最后推出论点。

B.第二段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,再从正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性。

C.就国家而言,“死于安乐”中“安乐”指的是“无法家拂士,无敌国外患”。

D.本文语言气势磅礴,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,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
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。(4分)

⑴饿其体肤。

⑵入则无法家拂士。

答案

小题1D

小题1B

小题1⑴使他经受饥饿之苦。

⑵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。

解析小题1D中二者都是“代词”。

小题1B中应是先从正面论述,再从反面论述。

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、句意完整、语句通顺。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。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 篇6

甲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

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 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 过,然后能改;困 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 拂士,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,国恒亡。

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

(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)

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。见人读数十卷书,便自高大,凌忽②长者,轻慢同列③;人疾之④如雠敌,恶之如鸱枭⑤。如此以学自损,不如无学也。

(选自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)

注释:①求益:求得长进。②凌忽:凌,欺侮;忽,轻视。③同列:同辈。④疾之:怨恨他。⑤鸱枭(chīxiāo):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。

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( )

A.孙叔敖举于海(举:被举用,被选拔)

B.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(劳:劳动)

C.曾益其所不能(曾:同 增,增加)

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( )

例句:舜发于畎亩之中

A.恶之如鸱枭

B.辍耕之垄上

C.孔子云:何陋之有?

D.醉翁之意不在酒

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甲文中,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的观点。

B.甲文中,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。

C.甲文中,孟子认为,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,没有敌国外患,国家就兴盛了。

D.乙文中,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、目空一切的求学着。

小题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,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( )A.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,还不如不去学习。)

B.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,还不如没有学问。

C.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,还不如没有学问。

D.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,还不如不去学习。

小题5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4分)

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

答案

小题1B

小题1D

小题1C

小题1B

小题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,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(故是人苦各1分,大意1分)

解析小题1B项劳,是使动用法,使劳累。

小题1D项和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;A项是代词他;B项是动词走到;C项是助词,宾语前置的标志。

小题1C项理解与文意相反,国恒亡是国家一定会灭亡,不是兴盛。

小题1A和D项将学理解为学习,不符合上下文意思,句中两个学都是宾语,应翻译为学问。C项以和自损翻译错误,翻译出来的句子也不通顺。

小题1重点词语是故(所以)、是(这样)、苦(使动用法,使痛苦)。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 篇7

[甲]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,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过然后能改,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 (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)

[乙]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,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:“吾有三遗恨,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”庄宗受而藏之于庙。其后用兵,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,请其矢,盛以锦囊,负而前驱,及凯旋而纳之。方其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,其意气之盛,可谓壮矣!及仇雠④已灭,天下已定,则专宠伶官,沉溺声色,朝政皆废。终至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,仓皇东出,不知所归,何其衰也!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,自然之理也。

(选自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》,有删改)

注:①晋王:即李克用,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。后面“庄宗”为其子,称帝后沉溺声色,终被伶官叛乱所杀。②从事:一般属官。③少牢:古代祭祀用牲畜,用羊、猪各一头叫少牢。④仇雠(chóu):仇敌。

10.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( C )

A.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

B.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色

C.及凯旋而纳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

D.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终至一夫夜呼

11.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。

内心忧困,思虑堵塞,然后才能有所作为。

②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

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,(贪图)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。

12.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( B )

A.甲文中的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”与乙文中的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。

B.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,在打仗前,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,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。

C.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,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。

D.乙文中“可谓壮矣”“何其衰也”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。兴与亡、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,发人深省。

13.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,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。

围绕“忧患意识”“胜不骄败不馁”“磨练意志”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

阅读全文
以上是汉学吧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子·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《孟子·告子下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全部内容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
相关文章
© 2024 汉学吧 hanxueba.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