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汉学吧
您的位置:汉学吧 > 孟子寓言故事有哪些 孟子寓言故事

孟子寓言故事有哪些 孟子寓言故事

2023-05-07 03:44 寓言

孟子寓言故事有哪些 孟子寓言故事

孟子寓言故事有哪些

孟子寓言故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。孟子寓言故事有很多,其中有一些是非常有名的,如《鹊桥仙》、《南阳君与庄周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孔雀东南飞》等。

1. 《鹊桥仙》:这是一个关于友情和忠诚的故事,讲述的是女神给一对恩爱夫妇送去一座鹊桥,使他们可以在此相会。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保持友情和忠诚。

2. 《南阳君与庄周》:这是一个关于理性思考和勇气的故事,讲述的是南阳君在遭遇困难时勇敢地站出来,并用理性思考来战胜困难。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勇敢地站出来,用理性思考来战胜困难。

3. 《白蛇传》:这是一个关于真爱和宽容的故事,讲述的是女神化身成白蛇保护少年小唐不受害者。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保持真爱和宽容。

4. 《孔雀东南飞》:这是一个关于勤奋努力的故事,讲述的是小鸟努力学习飞行考核通过后才能去往大海之外的大地方。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。

关于孟子寓言故事

孟子,战国时期邹国人,是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和散文家,下面的是关于孟子寓言故事,希望能帮助到你!

关于孟子寓言故事

某一天,孟子看到他的妻子一个坐在屋里,坐姿很是不雅,伸开两腿那么坐着。孟子看到之后很不高兴,就去告诉他的妈妈,说:我的妻子也不懂礼仪了,我要休了她。孟子的母亲说:为什么?孟子说:我看到她伸开腿坐着。他母亲又问:你怎么知道?孟子说:我亲眼所见,岂能有假?孟子的母亲就说:原来是这样啊,那是你没礼貌,而不是你妻子没礼仪。没看到《礼记》上是怎么说的吗?你要进屋的时候,要先问问,屋里有谁在。要进厅堂的时候,你要故意弄出一点声音让里面的人知道你来了。讲要进屋的时候,你的眼睛要往下看,不能到处张望。这样才能让里面的人为你的到来有所准备。现在你到你妻子的房间里去,不敲门,不弄出声音,她根本不知道你来了,所以她才没有准备,才会让你看到她伸开腿坐着的样子。所以说,是因为你的失礼,才会让你碰见她没礼仪的形象。孟子听了,感觉她说得很有道理,从此以后,就再也不敢休妻了。

孟子养气章的故事

人们常说,君子善养浩然之气。这句话就是孟子说的,被记录在孟子与他最得意最看重的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之中。

在这段对话中,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,不要动歪门邪道的心思,要有浩然正气,一个人的思维格局要非常广阔,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,提升自己的境界。君子要把时间用在提升内在的修养上,因为表面的仁义之举是没有用的,因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想着如何做好事,如何与人为善是不行的,这样就是作秀,但是自己的内心得不到满足,不能真心实意,心悦诚服的做这些事,那也算的上是真正的君子,而且自己也会厌倦的。

同时孟子指出,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普通的养精气神,因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固然重要,但是最重要的是养阳刚之气、养壮阔之气,一个人的格局眼界不高,不能断了自己的非分之想,那么即便他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人,能够活很大年纪也是没有用的。但是这个浩然之气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,还要有后天的培养,所以孟子才说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,必先劳其筋骨、饿其皮肤、空乏其身”,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难,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,才会有很大的使命感,才能承担上天给予他的责任。

虽然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,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,但是这对于提高人的修为,对个人的修心养性还是很有帮助的。

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

穆公是邹国的国君,因孟子是邹国人,所以邹穆公才找到他,开始了一下这段谈话内容。

这段对话发生下邹国和鲁国交战的背景下,邹穆公说:“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,而那些老百姓,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了战事而死的。我真想杀了他们,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,杀也杀不完;不杀他们,我实在恨不过,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却不去救他们。我该怎么办才好?

孟子说:“这年头,兵荒马乱的,你的那些百姓,年老体弱的人死了,尸体都被丢弃在山沟里;身强力壮的,到处逃亡,这样的人好歹都有几千人吧。大王你的仓库里藏满了粮食,堆满了金银财宝,但是你的官员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的情况,这都是那些官吏残害老百姓的结果啊。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:小心啊,你如何对待别人,同样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。现在你的人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,这都是你的人民在报复他们。你还是不要再怪罪他们了。只要你从今以后开始施行仁政,你的人民自然会尊敬他们的官吏,再遇到这样的事情,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为了官吏去牺牲了。”

这一段对话,和孟子见梁惠王一样,他向邹穆公阐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。强调了王道的重要性,主张德治,要求君王以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

拓展:孟子的典故故事八则

孟母三迁

原文:昔孟子少时,父早丧,母仉(zhang)氏守节。居住之所近于墓,孟子学为丧葬,躄,踊痛哭之事。母曰: 此非所以居子也。 乃去,遂迁居市旁,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,母曰: 此又非所以居子也。 舍市,近于屠,学为买卖屠杀之事。母又曰: 是亦非所以居子矣。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。每月朔(shuò,夏历每月初一日)望,官员入文庙,行礼跪拜,揖让进退,孟子见了,一一习记。孟母曰: 此真可以居子也。 遂居于此。

故事梗概:

从前孟子小的时候,父亲早早地去逝了,母亲守节没有改嫁。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,管束甚严,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。一开始,他们住在墓地旁边。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、哭嚎的样子,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。孟子的妈妈看到了,就皱起眉头: 不行!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!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,到了市集,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,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。孟子的妈妈说: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! 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。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。孟子的妈妈知道了,又皱皱眉头: 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! 于是,他们又搬家了。这一次,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。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,官员到文庙,行礼跪拜,互相礼貌相待,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。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: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! 于是在此居住了。

后来,大家就用 孟母三迁 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!也说明 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 的道理,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。

孟母三迁以后,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,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。她认为,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,还是难成大器的。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,督促他勤奋学习。

孟子受教

原文:孟子妻独居,踞,孟子入户视之,向母其曰: 妇无礼,请去之。 母曰: 何也? 曰: 踞。 其母

曰: 何知之? 孟子曰: 我亲见之。 母曰: 乃汝无礼也,非妇无礼。《礼》不云乎?将入门,问孰存。将上堂,声必扬。将入户,视必下。不掩人不备也。今汝往燕私之处,入户不有声,令人踞而视之,是汝之无礼也,非妇无礼。 于是孟子自责,不敢去妇。——引自《韩诗外传》

译文: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,蹲在地上。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,就向母亲说: 这个妇人不讲礼仪,请准许我把她休了。 孟母说: 什么原因? 孟子说: 她蹲在地上。 孟母问: 你怎么知道的? 孟子说: 我亲眼看见的。 孟母说: 这是你不讲礼仪,不是妇人不讲礼仪。《礼经》上不是这样说吗,将要进门的时候,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;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,必须先高声传扬,让里面的人知道;将进屋的时候,必须眼往下看。《礼经》这样讲,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,无所防备。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,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,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。这是你不讲礼仪,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。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,认识到自己错了,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。

断织喻学

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,时间一长就厌烦了,经常逃学。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,拿起刀来,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,说道: 你的废学,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,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,现在割断了线,布就无法织成。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,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。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?你今天不刻苦读书,而是惰于修身养德,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,将来不做强盗,也会沦为厮役! 孟母用 断织 来警喻 辍学 ,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,一旦认准目标,就不为外界所干扰。半途而废,后果是十分严重的。 断织喻学 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,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,孟子从此旦夕勤学,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。

杀豚不欺子

原文:孟子少时,东家杀豚,孟子问其母曰: 东家杀豚何为? 母曰: 欲啖(dan)汝。 其母自悔而言,曰: 吾怀妊(ren)是子,席不正不坐;割不正不食,胎教之也。今适有知而欺之,是教子不信也。 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。明不欺也。

译文: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,孟子看到邻居杀猪,不解地问母亲: 邻家杀猪干什么? 孟母当时正忙,便随口应到: 煮肉给你吃! 孟子十分高兴,等待食肉。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,所谓 言必信,行必果 ,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。为了不失信于儿子,尽管家中十分困难,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,让儿子吃了个痛快。

孟子少时诵

原文:孟子少时,诵,其母方织。孟子辍然中止,乃复进,其母知其喧也,呼而问之: 何为中止? 对曰: 有所失复得。 其母引刀裂其织,以此诫之。自是之后,孟子不复喧矣。(选自《韩诗外传》卷九)

译文:孟子年少时候,有一次,他在吟诵诗文,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。孟子(受其影响)突然停了下来。过了一会儿,又开始吟诵。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,叫住了他就问: 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? 孟子回答说: 忘记了,一会儿又记起来。 孟子的"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,说: 这个织物割断了,能够再接上去吗? 从此之后,孟子读书就专心了。

始作俑者

这句成语出自于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 仲尼(孔子)曰: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!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

战国时,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。孟子问梁惠王: 用木棍打到人死和用刀子杀死人,有什么不同吗?

梁惠王回答说: 没有什么不同的。

孟子又问: 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?

梁惠王说: 也没有什么不同。

孟子接着说: 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,马厩里有的是壮马,可老百姓面有饥色,野外躺着饿死的人。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!大王想想,野兽相食,尚且使人厌恶,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,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?孔子曾经说过,首先开始用俑(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)的人,他是断子绝孙、没有后代的吧!您看,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,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?

根据孔子 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 这句话,后人将 始作俑者 引为成语,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。

五十步笑百步

战国时代,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,远交近攻。

战争连年不断,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。孟子看了,决定周游列国,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。孟子来到梁国,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。梁惠王对孟子说: 我费心尽力治国,又爱护百姓,却不见百姓增多,这是什么原因呢?

孟子回答说: 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!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,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。厮杀结果,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,飞奔逃命。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,只跑了五十步,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‘贪生怕死’。

孟子讲完故事,问梁惠王: 这对不对? 梁惠王立即说: 当然不对! 孟子说: 你虽然爱百姓,可你喜欢打仗,百姓就要遭殃。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。

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。又以 五十步笑百步 来比喻程度不同,但本质相同的做法。

一暴十寒

战国时代,百家争鸣,游说之风,十分盛行。一般游说之士,不但有高深的学问、丰富的知识,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,来讽劝执政者,最为凸出。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,在《告子上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:

孟子对齐王的昏庸,作事没有坚持性、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,便不客气的对他说: 王也太不明智了,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,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,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,它那里还活着成呢!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,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,可是我一离开你,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,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,叫我怎么办呢? 按着,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: 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,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,也同样学不好,下不赢,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,他教了两个徒弟,其中一个专心致志,处处听奕秋的指导;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,准备用箭射鹅。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,一起学的,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。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,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;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,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、做好一件事情,是非专心致志、下苦功夫不可的。若是今天做一些,把它丢下了,隔天十天再去做,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?求学、做事的能否成功,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,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?

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 精简成 一暴十寒 一句成语,用来比喻修学、做事没有恒心,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。例如一位同学,对于求学很是随便,学习的时间少,荒废的时间多,我们便说: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,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。

孟子寓言故事

阅读全文
以上是汉学吧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子寓言故事有哪些 孟子寓言故事全部内容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
相关文章
© 2024 汉学吧 hanxueba.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